“文物会说话”有声海报|滔滔东流长江水,悠悠文脉千年传
【“文物会说话”有声海报——“长江文明”系列】
【编者按】长江,文物文脉连贯东西、说话沟通南北,声海全球资讯联结古今,报滔交融中外,滔东勾勒出中华文明的流长模样。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上,江水以“不尽长江滚滚来”为主题,悠悠一场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举办,千年全球资讯讲述了长江之于中华文明起源、文物文脉形成与发展,说话之于中华民族融合、声海演进与复兴的报滔伟大作用。
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,滔东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。流长长江,是诗、是歌、是画,更是半部中华文明史。本期“文物会说话”有声海报专栏,甄选一批特色文物,以第一人称视角,通过有声海报与AI配音等形式,带你探寻长江畔弦歌浩荡的文明记忆。
◆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带藤条残木柄骨耜

(☝点击海报,聆听文物故事)
“百余年前,我沉入了长江江底的淤泥之下,数量巨大的货物与我一起被河床封存。景德镇窑瓷器、紫砂器、越南产水烟罐、木质水桶残件、桅杆、铁锚、滑轮……随着越来越多的船载物品被发掘、清理出来,部分瓷器底书的‘同治年制’款,证明了我所活跃的年代。那个时候,上海开埠不久,我代表的,或许正是上海走向国际大都市的蹒跚起步。”
——来自清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自述
文物简介:
清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一艘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,也是我国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、保存最为完整、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帆船之一。古船残长约38.1米、宽约9.9米,已探明有31个舱室。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,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、航运史、陶瓷史、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。
清同治年间正是上海开埠初期。经考古人员水下探摸发现,长江口二号船底和龙骨平坦,有可能是一艘大型沙船,而沙船正是见证上海“以港兴市”成为现代大都会的重要航运载体。
监制:张宁 策划:李政葳 李春鹏 统筹:唐颖 储佩君 文案/制作:孔繁鑫 曾震宇 李飞 设计:杜丹
光明网、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联合出品
往期回顾:
7000多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,先民竟然用“骨头”耕地
河姆渡部落也有自己的“猪猪侠”!
听神秘的玉人像,讲讲四千年前长江的故事
战国时期,长江货运可以凭它免税
围观!这场两千年前的划船比赛难分伯仲
急件!这件秦代“快递”发往“洞庭郡”
这块画像砖,记录了汉代长江上游地区的繁荣兴旺
来自东汉盐场的“现场照片”
在这处长江水文站,文人墨客纷纷“打卡”
拿起手掌大小的“船”感受“烟雨江南”
笔锋勾勒春江水,水墨晕染万重山
这块金子,点亮了一段中外交流的佳话
上海开埠的早期记忆,随这艘沉船重现
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“文物会说话”有声海报专题
[ 责编:刘昊 ]本文地址:http://reddian.thinknovo.com/html/383c41999197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